形态描述
体略比黄腹花松鼠小,体长100~130mm;尾长90~120mm;后足长26.3~31mm;耳长14 ~ 22mm。颅长30~31mm;颧宽17~20mm;乳突宽15~16mm;眶间宽11~12.5mm;鼻骨长8~9.5mm;听泡长6~6.5mm;上颊齿列长5.3~5.8mm。
耳端有1黑白毛簇;体背面有5条暗色纵纹与4条淡色纵纹相间,中间3条近黑色,最外的淡色条纹很鲜明,呈浅棕黄色,且与眼下纹相连;眼眶浅棕黄色;体腹面黄灰色或淡黄褐色;尾狭长,两侧毛端多为白色,尾端毛长超过20mm。
颅骨比黄腹花松鼠小,其余部分也相应地较小。脑盒圆,吻细长。颧宽为颅长的54~
% 55鼻骨短于眶间宽,其后端略为前领骨后端所超出。颅骨吻中部宽约4.2~4.6mm。眶后突小。上门齿后缘有明显缺刻,齿端略为向前,珐琅质浅橙黄色;门齿孔甚为狭短,其长仅约2mm,后端远离第一前臼齿,腭骨后缘中间形成尖突。齿式与松鼠属相同。上下颊齿每侧寻,其中第一前臼齿很小,位于第二大的前臼齿前缘中间.雌兽乳头3对:胸部1对,鼠蹊部2对。
耳端有1黑白毛簇;体背面有5条暗色纵纹与4条淡色纵纹相间,中间3条近黑色,最外的淡色条纹很鲜明,呈浅棕黄色,且与眼下纹相连;眼眶浅棕黄色;体腹面黄灰色或淡黄褐色;尾狭长,两侧毛端多为白色,尾端毛长超过20mm。
颅骨比黄腹花松鼠小,其余部分也相应地较小。脑盒圆,吻细长。颧宽为颅长的54~
% 55鼻骨短于眶间宽,其后端略为前领骨后端所超出。颅骨吻中部宽约4.2~4.6mm。眶后突小。上门齿后缘有明显缺刻,齿端略为向前,珐琅质浅橙黄色;门齿孔甚为狭短,其长仅约2mm,后端远离第一前臼齿,腭骨后缘中间形成尖突。齿式与松鼠属相同。上下颊齿每侧寻,其中第一前臼齿很小,位于第二大的前臼齿前缘中间.雌兽乳头3对:胸部1对,鼠蹊部2对。
生物学
树栖,生活在各种咧林和灌丛中,在树洞或树上营巢。白天活动,尤其是清晨更为频繁,单独或小群活动。有两种叫声:一种是短促似鸟叫的“吱吱”单调声,另一种是长而递降的颤动尖锐叫声。主要以水果、坚果和种子为食,也吃昆虫。有时对农业有害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已知有6个亚种。我国有3个亚种:
1.指名亚种T. m. maclellandi Horsfield, 1839
体腹面灰色带黄色。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及云南西部。国外见于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。
2.云南亚种T. m.inconstans Thomas, 1920
体腹面淡黄褐色,体外侧暗色条纹至冬季呈褐色。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蒙自,国外见于印度支那。
3.巴氏亚种T. m. barbei (Blyth), 1847
体腹面也呈淡黄褐色,但体外测暗色条纹至冬季呈黑色。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近缅甸边界的南定河地区。国外见于缅甸和泰国。
1.指名亚种T. m. maclellandi Horsfield, 1839
体腹面灰色带黄色。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及云南西部。国外见于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。
2.云南亚种T. m.inconstans Thomas, 1920
体腹面淡黄褐色,体外侧暗色条纹至冬季呈褐色。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蒙自,国外见于印度支那。
3.巴氏亚种T. m. barbei (Blyth), 1847
体腹面也呈淡黄褐色,但体外测暗色条纹至冬季呈黑色。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近缅甸边界的南定河地区。国外见于缅甸和泰国。